第(2/3)页 将玄女烧掉的人俑给恢复成了先前的模样。 章邯道:“上将军,此处,末将等如何处置。” 苏劫道:“事关宣太后,此事不易宣扬,离去之后,将这里原封不动的掩埋,相关士卒,尽数封口,许以大利。” 章邯领命。 随后,苏劫再次对李斯说道:“李斯,此次回到咸阳之后,本侯会启禀大王,重建人俑,以作君王陪葬大墓,此事就全权交付给你来做,你便按照吕相当年的规划,来兴建这处陪葬坑,同时,你要广布天下,让此事,不管是齐国,还是楚国,力求中原皆知。” 李斯道:“天下所知?额!武侯放心,下官知道该如何做。” 众人关闭了石门,随即,五千士卒开始填埋。 那封尘在地下七十年的墓室再次归于沉寂。 苏劫立在坡源上,看着大墓被掩埋,这处墓室的场景,除了被玄女刺穿了一个人俑,可谓是纹丝不动。 既然如此。 一旦此事被天下所知,那谁最害怕。 苏劫嘴角露出一丝冷笑。 刘邦身后没有玄女,定然难以成事,那同样的道理,项羽身后若是没有鬼谷,那又如何呢? 朝堂之上。 苏劫对着嬴政道:“大王,所谓,国弥大,家弥富,葬弥厚,含珠鳞施,钟鼎壶滥,马衣被戈剑,可延万世帝基,如今,秦国弥大,冠绝古今天下,岂有不作仁君之治,臣恳请,兴建骊山大墓,为秦国延帝业之基。” 百官,谁都想不到。 武侯居然提出了当年吕不韦当政之时所做的事情。 然而,作为君王来说,帝王陵墓在夏商周直到战国,这都是最为重要的事情。 便如苏劫口中所言的道理。 陪葬,不仅要大,还要金缕玉衣,将马车,马匹,衣服,戈剑,都要葬于其中。 嬴政闻言,道:“马衣被戈剑?太傅所说之事,寡人亦认为可行,可是,戈剑到是好说,那马衣如何来做,难道,让寡人将生灵陪葬于其中?是否太过?” 李斯立刻接口说道:“大王,臣以为,太傅所言,事关社稷,按照古礼,马衣被戈剑,乃是帝王之姿,不可更改,然而,秦国不敢随意磨灭生灵,不如,以陶俑而代之。” 说道陶俑。 这朝堂上大半的楚人,都是纷纷点头。 李斯道:“马,自然不可用活马,而戈剑若是随意陪葬,显得,太无格局,而我秦国,武威以振天下,那为何不以陶俑而替之,将陶俑作成马俑,展现大秦武功传世千载,让后人铭记华夏和大秦,以大秦的锐士之姿态,作成人俑,人俑手持戈剑,驱策良马,成古往今来,天下唯一之兵马大俑。此举,以国运来说,镇守秦国万万世昌隆,二可实现马衣被戈剑的帝王姿态,兵马俑一成,大秦万世不衰,一举两得。” 嬴政一听。 顿时心中一片火热。 夏商周以来,谁做过兵马俑,用李斯的话说,兵马俑可以展现大秦锐士的风貌,震慑千古,让后人瞻仰,大秦的风貌将永记在世。 嬴政连说三个好。 群臣纷纷附言。 李斯皆这说道:“不但要马衣被戈剑,臣以为,如此大秦锐士,事关秦国昌隆国运,所作之人俑马俑还需寻遍天下最好的工匠,精心雕琢,力求于真人无二,不仅如此,人俑马俑完成之后,还要采集东海之漆,加以着色,这便意味着天下之人,共建大俑,千万年后,秦自存人心。” 李斯的话让苏劫听完,不由暗道真是个大才。 苏劫只是让李斯想办法布告天下。 尤其是齐国和楚国。 李斯也是苦思了一夜,如何来做到传遍天下。 首先,寻遍天下最好的工匠,而善做人俑的工匠在何处,那自然是在楚国去找。 然而,要上漆。 兵马俑的漆在后世勘验,知道是一种在东海也就是齐国,特有的一种漆,这种漆有多难得呢?简单的说,兵马俑身上的漆一亩地生长的树木所制成的漆,只够半个人俑。 要做千万个。 那要多少树,多少时间。 而这些东西,在齐国,作为西垂的秦国是半点没有的,所以,秦国能上色的地方,大多都是秦王宫,其余皆是黑色。 苏劫附和道:“大王,兴建兵马俑,乃秦国内治大政,虽不急于一时可成,但也可以进入政务之重列,以三十年为期限,终得以竣工,此工程不劳人力,只花时间,可全秦之功业,臣认为廷尉之言,可以实施。” 嬴政喃喃道:“兵马俑?好一个兵马俑!” 嬴政看着李斯,道:“廷尉建议,寡人深以为然,此事既然如此重要,兴建人俑之事,寡人便交给你来办,你定要给寡人办得漂亮,寡人定会重赏于你。” 李斯立刻惊喜,稽首道:“臣,领命!” 其余之人,羡慕不已的看去,内心深处,连连叹息,他们怎么就没想到,吕相还留下了这么一个大事。 …… 蓟城陷入了紧张慌乱的巨大旋涡之中。 荆轲刺秦,其结局出人意料,樊於期的反水对燕国朝野如当头一棒,更是平地惊雷。 太子丹听闻之后,整个人惊愕攻心,欲哭无泪,听道逃回燕地的使者讲诉着当初秦国朝堂上的那一幕之后,更是哼都没哼一声直接晕厥了过去。 夜来。 姬丹忽然醒来,顿时捶胸顿足大哭,直到天亮,托着疲累的身体赶往了蓟城王宫。 荆轲刺秦,原本就是惊世密谋,被宝藏的严严实实,朝野上下,可谓此前是极少人知道,此时,忽然出现的变故传遍了朝野,以及市井乡野,燕国上下无不惊讶的聚相议论。 一时间,连面临亡国危局也似乎没人顾忌了。 众人还处在被雷击的懵然状态之中。 朝堂上,众人心绪复杂的看着姗姗来迟的太子。 姬喜坐到王座上,也是一言不发,看不出其半点到底是喜还是乐。 姬丹将荆轲刺秦的失败全部讲了出来。 群臣也都是垂首而听。 第(2/3)页